流传了300年的神秘拳种——洪洞通背拳

流传了300年的神秘拳种——洪洞通背拳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6-05-20 10:04:33]

  山西洪洞,一直流传着一个神秘的拳种——洪洞通背拳。相传此拳种不好看却管用,不为外人所知也从不传给外地人,甚至连山西人知道的也极少。相传当年师父教拳,弟子之间要以布相隔。如今,以封闭著称的洪洞通背拳登上了武林大会,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的独特魅力。

  洪洞通背拳的一代宗师,乃清代乾隆皇帝御赐“神拳”郭永福。郭永福是河南温县人,原系镖师,因打死恶霸逃入山西。郭永福的技艺由此生根发芽,成为洪洞通背拳。通背拳是以108个动作组成的母拳套路,又以数十个子拳套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具有原始风貌。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因为它的封闭,保持了它的纯粹,与其他拳种很少有交叉的地方。

  此种拳术共有九个母式套路(俗称108势排子)其中内含顺缠、逆缠、顺绕逆绕,得手而缠,随手而绕,以缠绕求进求化,以小力胜大力询四两破千斤之法。它象“数理化”中的定义公式一样凯称此拳万变之母。另有行拳诸类;二十四势套手,缠手套手,四大名手(即扳搂扶挒)套手,“八大金刚”(即扳八着、搂八着、扶八着、挒八着、肘八着、炮八着、掌八着、腿八着。”套手,七十二拿,三十六跌等套手,还有气功,以及多种传统器械等,乃为“108”大势九排之子。此拳108大势中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轻沉兼备,内含刚柔,周身相随,气势贯通,练拳时须平心静气,身神意念专一,时快、时慢、时进时退,切忌死硬亦不可无力,招数清晰节奏分明。

  似太极而快于太极,若长拳而慢于长拳,高低相辅,左右旋转、前后攻守、时喜时怒。正如拳论所曰;演时起伏翻江海,波澜状阔会风云。重如泰山轻如云,劲功撼山玄通神。”此举的演练风格与战略要求止在此中、久演自可省悟其中玄妙,而举一反三,运用自如。

  而行拳之类的演练风格,则要求显然不同,“俗称快拳。”它删去了108势中的付势、而招法清楚、连贯实用,动作紧凑,拳脚密集活泼,要求攻敌不露形、露形不为能。它即讲究后法制人的内家拳法,更重视外家拳的主动进攻。拳论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俗名叫做:“彼攻打主攻。”而“虚实配合,诱彼轻进而制彼”的连续进攻,俗名叫:“主攻打破攻。”拳论歌诀中云;彼若守门不出征,虚实并用引彼行敌若不识此中计,连环攻敌定成功。拳论又曰;缠缠绕绕是正宗,侧身而进是根本,臂如藤条刚柔共,闪警巧取快如风。这就是无极通背缠拳的战术指导思想。

  毛主席教导我们:在战略上我们要藐视敌人,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无极通背缠拳除了有它以上所说的战略和战术思想之外,另有它势法多变、招数系统,临阵善用的战术手段,其歌决如下:远用手、近用肘、不远不近使按手、高棚低搂平扶手,不低不高丘挒手。另有内四法,外四法之说。外四法即:手眼、身步法。内四法为气功。拳论曰:气沉丹田为玄功、气通百会为轻功,气通涌泉为重功、气行两臂为静功。

  通背拳作为中华武术的一颗璀璨明珠,其内涵广真高深,变化无极无限。

  缠缠绕绕是正宗,侧身而进是根本,

  腰如藤条刚柔共,闪惊巧取快如风,

  上打咽喉下撩阴,二龙戏珠两盏灯,

  指上打下要回冲,声东击西变无穷,

  左右两拳太阳落,双拍两掌耳贯风,

  兄弟二手两扇门,知己知彼能取胜,

  被攻主攻在于用,彼要未动己先动,

  无极通背技在巧,打拿缠跌乱环套。

  通背拳动作干劲有力,行拳寓刚寓柔。

  手法

  扳、搂、扶、挒在通背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为“打法(包括腿法)、拿法、缠法、跌法”创造了应用的条件和机会,是各种攻守成功的完成和战斗目的,这四个手法,挒手是开头手,开路先锋,挒手与彼交战前,即能守又能攻,在探清对方的行动时,都是挒手起到作用。

  挒手

  挒手也叫高四平,“眼斜头不正,肩斜手不灵,跨歪身不稳,膝斜没有根。”

  挒手能引、挒、採、缠、绕、滚、丢、拿、锁等多方面作用,通过挒手的听、引,了解对方的行动,知己知彼,才能取胜。

  出手先看士马动,彼要微动己先动。

  声东击西人人晓,闪惊巧取快如风。

  扶手

  扶手:是从彼的臂下向上扶对方的小臂或肘部,目的是向中部或下部袭击。

  远手近肘平扶手,彼要下压把手丢。

  扶而不扶往回收,硬扶彼肘是错误。
(转自天下洪洞)

流传了300年的神秘拳种——洪洞通背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