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村遗址在山西襄汾县丁村附近的汾河两岸,是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期的遗址,也是我国最重要的旧石器文化遗址之一。1953年发现,1954年作重点发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和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由
贾兰坡主持进行发掘,材料由裴文中等编写成《山西襄汾县丁村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出土有属早期智人阶段的丁村人牙齿化石三枚(发现于54:100地点) ,旧石器二千零五件,哺乳动物化石──梅氏犀、披毛犀、野马、纳玛象、斑鹿、方氏鼢鼠、原始牛等二十八种。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6年在54:100地点又发现一块小孩的右顶骨化石。因发现于丁村,
故名丁村人。
丁村人形态介于现代人和猿人之间,其门齿具铲形特征,与现代蒙古人种相近而与白种人相差较远。石器原料主要为角页岩,属石片石器系统,石器较粗壮,以直接丁击支打制。石器类型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石球等。三棱大尖状器有显著特点,故命名为
丁村文化。
丁村地处汾河中游临汾宽谷的南端。在以丁村为中心,南北长达11公里的汾河东岸第三阶地上,发现旧石器地点11处,动物化石地点3处,第四纪地层出露良好,人类化石、文化遗物和伴生的动物化石埋藏在晚更新世黄土的“底砾层”之中。动物化石中含较多的华北黄土期种属,如普氏野马、加拿大马鹿、河套大角鹿和原始牛等,同时也含有几种中更新世北京人时代的动物,如梅氏犀和葛氏梅花鹿。因此,该砂砾层的时代应为晚更新世的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