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柳青生于百年以前,《创业史》出版也 60年了,他的生前死后,一直都是一个巨大的存在,他的作品被一代代人在阅读,他的故事在一代代人中流传,他是时代的,是人民的,是伟大的。”
柳青文学道路的启示
文|贾平凹
我们可能有认知一部作品一个作家是否伟大的各种途径,但有一条,最起码也是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这部作品这个作家在 50 年之后,仍被社会提及和阅读。柳青生于百年以前,《创业史》出版也 60年了,他的生前死后,一直都是一个巨大的存在,他的作品被一代代人在阅读,他的故事在一代代人中流传,他是时代的,是人民的,是伟大的。
我有幸和柳青同为陕西人,也都从事写作,遗憾的是我走上文坛时听说他长年有病,始终未能见过面。但我二三十岁的时候,听到过关于他的3个故事。一是谈他在皇甫村时穿着和农民一样,留着光头,不高大俊朗,也不儒雅彬彬,其间中国作协在广东有一个会议请他去参加,宾馆里的人竟不让他进去。另一个故事是谈他病重,他女儿推着自行车,父女俩去医院里就诊,他坐在自行车后座上,病痛使他缩作一团。还有一个故事,他在挤公交车,车上人已经满了,他挤不上去,见几个人的胳膊都抓着门里面的栏杆,而胳膊下还有空隙,他就从那些胳膊下猫腰硬钻了上去。这些故事我当时听了唏嘘不已,现在回想起来觉得特别难受。可以说,柳青的晚年生活是悲凉的。在那个极端的年代里,知识分子的境遇都十分恶劣,他得不到有关部门的尊重和保护,他也不认为自己高人一等,老百姓怎么生活,他就怎么生活。他那时是陕西作协的领导,是党员作家,更是一个真实的人。正是他本能的把自己放得很低,他才能在农村长期生活下来,和群众打成一片,站在皇甫村来观察、认识中国的变化,写出《创业史》来。
柳青的文学道路给我们以启示。他为了写作而去了皇甫村,皇甫村的生活又使他成为一个有着巨大的历史和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他已经超越为了凑集写作材料而去生活的目的,他成了那里的农民,成了那里的干部,用生命去体会着和参与着社会变化中人民群众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同时他又是知识分子、作家,自觉地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而有些作家去深入生活,往往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即便身子下去,心却不下去,只是抓一些写作材料罢了。我们是以城市人的身份去的,是以知识分子的身份去的,是感观的冷漠的为写文章去收集材料的。那么,我们能写出人民群众能看的、看得懂的、喜欢看的作品吗?我们常常得意于自己的认识、判断,作出自以为是的思考,而深入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把认识、判断、思考放到人民群众中去检验和校正,知道哪些是准确的,哪些是有用的。深入生活这话题,几十年来不断地强调、动员,以各种举措去实施,但一直还没有出现像柳青那样的人,深入生活实际上是一种生命的、灵魂的需要,而不仅仅是一种口号、一种要求、一种简单的形式。当作家的没有谁不想把作品写好,但现在的社会信仰缺乏、价值观混乱,少了一份真诚和沉静。从某个角度讲,作家的困境也就是社会的困境。深入地研究柳青,让我们汗颜,更让我们思考作家在当今形态下如何能做得好些、更好些。
柳青
常常有这样的现象,当一个人有了大的事业和声名,他喜欢写文章歌颂母亲;当一个学生有了事业和声名,他喜欢写文章歌颂老师,这是因为他有了大的事业和声名,他的母亲和老师才可能被歌颂,歌颂也才有意义。柳青深入到皇甫村那么多年,是他写出了《创业史》,才让皇甫村的生活有了大意义。也就是说,作家最后是要出作品的。据我了解,上世纪 50年代,许多作家都在农村、工厂等地方挂职深入生活,有的作家深入生活的时间非常长,但最后因没能写出伟大的作品而被遗忘。我也听说,陕西曾有作家去住农村,结果后来什么也不写了,一直住在了那里。作家毕竟是作家,深入生活是起,作品是止,一切要落实在作品上。柳青的经验是在深入生活的过程中,并不是只考虑作品,而是全身心地融入生活,使自己拥有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灵魂。这种不在技术层面上用力、不急功近利的作为,才是写大作品的基础。一个作家有多大的灵魂、多大的能量,就能产生多大的作品。同时,他也会在深入生活的过程中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该走什么路子,该承受什么寂寞和困难。这正如一句古话所说:“一时之功在于力,一世之功在于德。”作家要做到全神贯注地潜心创作是很难的。 (转自 文艺报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