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珺简历
周慧珺,女,1939年出生,浙江镇海人。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上海书法家协会主席,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2014年荣获“上海文学艺术奖——杰出贡献奖”、“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
周慧珺印象记
侯开嘉
从事书法艺术必须关注中国书坛,关注中国书坛必须关注上海,关注上海必须关注周慧珺先生。
我与周慧珺先生既熟悉又不熟悉。所谓不熟悉,是几十年来我与她见面的机会很少,虽然认识,但缺乏交谈,所以我们之间是不熟的。所谓熟悉,因为她一直是我关注的对象,她的书法创作,她的艺术理念,她对书法事业追求的态度,我都逐渐形成了一种对她的基本看法。若要谈起周慧珺,我便能道出一套“子曰诗云”来。
第一次见到周先生是在1982年5月。那是中国书协刚成立不久,第二次理事会在四川成都锦江宾馆召开,我作为四川省书协的成员参加大会服务。会议安排了笔会活动。笔会时,见不少人围着一个人在写字,旁人告诉我这便是周慧珺,我走近一看,写字的是一位身体瘦弱、个子不高的女子。求字的人有很多,旁边上海的同志很着急,不断地说:“她身体不好,不能多写,请大家原谅。”我才注意到她身旁还摆着一支手杖,大概是腿脚不好。我过去知道的周慧珺是来自书籍报刊,从她写一手潇洒漂亮的行书来看,以为她应该是江南美女的形象。如今见到了真人,才知道与想象中大相径庭。那次,她坚持着为所有求字的人都写了字。我看着她既兴奋又疲乏的模样,内心不禁感叹道:“此人真不容易!”这就是对她最初的印象。这次见面大概我们只说了一两句“久仰、久仰”的客套话。
第二次见到周先生是在北京,那次却连说句客套话的机会都没有。时间是在1985年4月,我出席在京举行的中国书协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会议来自全国的代表很多,大概有二百多人。会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大凡认识的人一般都能见到, 周先生我是见到了的。因会议安排很紧凑,又因与她不太熟,就不好意思去单独造访,但这次她却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这印象来自中国书协的理事选举,选举理事的名单是由各省市推荐上去,由全体代表实行无记名投票的差额选举,应选出理事150名,以得票多入选。此次选举不同之处在于选举差额数较大。至今我还记得有人因票少而落选生气的模样。报票后,大会当即宣布了入选得票名单。第一名是启功先生,基本上是全票当选,第二名便是周慧珺。启功得票最多是很自然的事,而周慧珺能如此高票当选,却令人吃惊。因为参选者中还有不少年高德劭的书家。周先生的得票居然超过了他们,说明了周慧珺的书艺和人格在书坛上有着十分良好的形象。这次我是投了周先生一票,但根本没想到她得票会如此之多,所以印象极其深刻!
2008年,我应邀参加上海书协主办的“海派书法国际研讨会”,我提供了一篇《关于吴昌硕六十岁前后变法种种》的论文。此际周慧珺先生是上海书协主席,主持会议。这次应是我第三次见到周先生。事隔好多年,我们都老了。在开幕时,周慧珺发言中竟说“我是侯开嘉先生的粉丝”,此语令人大出意外。在照全体会议代表合影时,她特地招呼我坐在她身旁,真使人有点受宠若惊。虽然其中的原委我还不甚明白,但我认为周先生倒不愧为性情中人!
周慧珺成名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当时可谓是中国书坛升起的一颗耀眼的新星。我对她书法的印象还不是当时发行量超过百万册的《行书字帖·鲁迅诗歌选》,而是来自她写的两幅作品。一幅载于《书法》79年5期的行书条幅张继《枫桥夜泊》;一幅载于《书法》81年2期的行书中堂秋瑾《对酒》。周先生作品呈现出的那种端庄流丽、清新刚健的书风打动了我。像“月落乌啼霜满天”这首诗,大家都爱写,我亦爱写,偏偏让周先生写得那么俊逸潇洒,写得那样美。四十年过去了,我仍然记忆犹新,可见当时印象之深。在90年代后我又陆续看到周先生一些探索求变的作品。看到周先生这类作品,我既有些吃惊,也有些担心。因为书法求变是很难的,成功的概率不高,是一步险棋。关于周先生求变的书法作品,在书坛说好说歹的都有。我是这样看的:作品被批评不一定是坏事,而且是很正常的现象,历史上有名的书家都被批评过,连王羲之、颜真卿也不例外。对这类艺术作品,不宜过早下结论,往往要待到书家身后几十年,才可能有较准确的评价。不管如何,我对周先生这种敢于探索,敢于求变的精神是佩服的,特别她是享有盛名的书家,能有这种敢于超越的精神是十分了不起的。我看到书坛上有的书家,当有点小名后,便停滞不前,不思进取,就躺在成就上享受了,结果便出现了“各领风骚三五年”的现象。而周慧珺先生在成名几十年后,还是书坛的风云人物,这应得力于她那种顽强进取的奋斗精神吧。
周先生这种进取创新的精神,不仅是体现在她的作品上,更重要的体现在书法事业上,她的书法事业便是振兴上海书法,重树海派书法的大旗!
在改革开放初期,上海开全国书法风气之先,创《书法》杂志,举办全国群众书法和篆刻的征稿评比大赛;组织召开中国书学研究交流会,多次举办对外书法交流……为全国书法界瞩目,俨然是中国书法的中心。随着书法热的兴起,全国各地的书法活动也如火如荼,渐渐地上海书法领先的地位不再了。但是,上海书界的老大心态还是在。对此,国内多有闲言。一次,一位中州的书家对我说,他们举办国际书法大展,到上海去约稿,希望得到上海的支持,但在上海却遭到冷遇。有个说不出的原因是这类大型书展应该上海搞,而不是其它地方搞。关于上海书法在全国大展入选率不高、排名靠后的问题,我也问过一位全国评委,他讲:“上海的强项是篆刻而不是书法,但是上海对此并不承认。”这种未见诸文字的闲言碎语在书界有的是,不论它正确与否,但上海在全国重大书法活动中风光不再,这已是事实。这个状态一直持续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
1989年9月上海书协改选,周慧珺当选上海市书协主席。我是从报上得知的消息。当时认为周先生当选主席应是实至名归,没有什么奇怪。但在她上任以后的一系列举措,一反弱女子形象,令人意外,不禁使人刮目相看。首先她起用沃兴华先生任代秘书长,我知道沃兴华是位个性很强烈的书法家,其艺术观点在国内都是很前卫的,而且与上海书界对书法的看法大都相左,若他当了秘书长,其冲击力是可想而知。后来我在《上海书协通讯》中看到他针对上海书法现状的发言,果然不同凡响。其分析思考的问题是外界不便说的,而他的发言往往一语中的,对打破万马齐喑的局面起到了引领作用。三年后,沃兴华离开上海书协,又回到高校任教去了。对于沃兴华的离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我认为沃兴华更适合当一位艺术家,秘书长不是他最合适的位置。在沃先生离任后,周慧珺又起用戴小京任秘书长。戴小京我认识,从形象上没有沃兴华强势,为人低调,温文尔雅,是学者型。他人缘好,善协调,实干能力强,当秘书长蛮合适的。平心而论,周先生起用的这两位秘书长,真是知人善任。在她主盟上海书协十年里推行“新政”,两位秘书长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周慧珺先生一上任便大张旗鼓地提出了“振兴上海书法”的口号。我想上海书法既需要振兴,当然是承认了上海书法不足和落伍的现状,有点“知耻近乎勇”的精神,这种坦荡的胸怀不是一般人都有的。后来,大家都看到了上海有一系列的动作,不断地与外省举行书法联展或邀请展,并把全国中青年精英作品请进来,还要争取上海承办全国书法大展,其目的性很明确,就是要让上海学全国,改变上海书坛现状,重塑辉煌。那时,我还听到一位经常获奖的中年书法家无不得意地告诉我,上海请他去办参加全国展的培训班,结果那年上海入选全国展的作者,半数以上都出自他的门下。我听后,不禁感叹道:“上海真的是放下身段了!”在周先生主盟上海书坛的过程中,操办了一系列振兴海派书法的活动。我印象深切的有两次重要活动。一是2007年的“海派书法晋京展”;一是2008年举行“海派书法国际研讨会”。海派书法国际研讨会我是参加了的。在会上我感受到主办方重振海派书法的迫切愿望,和对各种意见兼收并蓄的宽容心态。而“海派书法晋京展”是上海书协酝酿多时,周密策划的一次大动作,从新闻媒体上连篇累牍的报导来看,此展的大场面、大规模、大制作、大气象,振动了京城,令全国瞩目!我无缘亲临盛况,但那套十本精美的《海派代表书法家系列作品集》,让我尤感兴趣,获益良多。此次成功的晋京展,我认为是向全国展现了上海雄厚的文化积淀和当今的实力。让大家看看上海书界是不可小觑的,是前途无量的!
周先生说:“我把书法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她尽心竭力、身体力行,最终在书法事业上取得了很不俗的成功。我认为她个人在书法艺术上成功是小成功,而她为上海书法作出的贡献是大成功。虽然离她实现“重振海派书法”的梦想还有距离(有客观因素是她不能解决的),但她主盟上海书坛12年间,整个上海书坛呈现出风风火火、生气蓬勃的繁盛局面是有目共睹的。特别是为上海书法开拓出了一种进取的发展模式,为继之者“萧规曹随”取得更大的成功作出了有力的铺垫。
周先生把她从事书法的历程称之为“书法苦旅”,我亦有同感。深知若把书法作为一种事业来追求时,其中的苦辛是不言而喻的。这对周先生而言,所经历的艰难苦困,应倍胜于我辈!光阴荏苒,转瞬从青年到了老年。数十年来,周先生在我心目中渐渐呈现出这样一种形象:身体羸弱,意志顽强,胸襟开阔,精神高大的杰出女性。
甲午年六月草于川大系日斋。
作者简介:
1946年5月出生于四川省宜宾市。现为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馆书画院院务委员。 (转自上海市书法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