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新闻工作,由“宣传”到“舆论”意味着什么?

党的新闻工作,由“宣传”到“舆论”意味着什么?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6-09-17 22:51:31]
导读:过去,我们常说的是“党的新闻宣传工作”,而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主要新闻媒体负责人座谈会叫“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由“宣传”改为“舆论”意味着什么?
 
 
党的新闻工作必须适应新形势
 
这反映了我们党对时代变化的准确把握。我们知道,宣传是单向性地说服,其目的在于让接受者知晓某种信仰、某种观点或某项主张,并认同它、践行它。
 
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工人运动不可能自发地产生马克思主义,必须由无产阶级先锋队把这种科学理论体系“从外面灌输进去”。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的过程中历来重视宣传,强调宣传,通过宣传反复向全国人民灌输共产主义信仰、社会主义道路和共同富裕理想。
 
如今,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我们已经完成了革命的任务,我国已经从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工业化社会逐步进入信息化社会,正在从事改革大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时代变了,面临的挑战变了,党的新闻工作也必须适应新的形势,有所变化,有所调整。
 
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调研 新华社记者 刘杰摄
 
对现实挑战的清醒判断
 
这反映了我们党对现实挑战的清醒判断。当前,在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道路上面临着哪些现实挑战呢?梳理现有文献材料可以发现,在理论上大致面临六大陷阱:
 
其一是“修昔底德陷阱”,即当一个新的大国在崛起时,必然会挑战现存大国的权威,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挑战,于是战争就变得不可避免;
 
其二是“中等收入陷阱”,即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如果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激化有可能滞阻整个国家的发展;
 
其三是“塔西佗陷阱”,即当政府部门失去公信力后,无论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做的是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人们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令不行禁不止,权威尽失;
 
其四是“周边安全陷阱”,我国是世界上邻国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周边地区民族宗教信仰错综复杂,各国间领土、资源及历史遗留问题与现实权益之争相互交织,处理不好极易引发争端;
 
其五是“颜色革命陷阱”,即西方一些国家出于意识形态的目的,对他国内政的干涉和对主权国家政权的颠覆;
 
其六是“互联网络陷阱”,即一些西方国家以所谓“信息流通自由”为幌子,通过散布“历史虚无主义”否定一国的历史和传统,进而达到颠覆该国政府的目的。
 
这些挑战都实实在在地摆在正在崛起的中国的面前,考验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智慧,能否跨越这些陷阱,决定着我们能否成功实现“中国梦”。而在这些挑战中,“互联网络陷阱”的挑战是“最大变量”。
 
网络的迅速普及,以及基于其上的新兴传播产品的广泛应用,使得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传播者,每一个传播者与相应的传播产品相结合就可能成为一个媒体。
 
这极大地拓宽了个人及各种社会组织的表达渠道,某些个体和团体的信息传播与意见表达可以更迅捷地广泛扩散,甚至具有超过传统媒体的传播力和表达力。
 
一个微小的事件通过互联网的放大,就有可能成为现实中的一个影响巨大的事件,线上的风吹草动也可能影响到线下的社会稳定。因此,可以说,在互联网时代舆论已经成为政府决策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习总书记在新华社为全国新闻工作者点赞。 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摄
 
对舆论认识达到新高度
 
这反映了我们党对舆论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什么是舆论?按照通常的解释,舆论是公众在特定的时空,对特定的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观点和意见。
 
从“宣传”到“舆论”的变化是一个主体和客体不断变动的过程。宣传的主体是党的新闻工作者,而舆论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是民间自发地对各种公共事务所表达的意见和看法。
 
宣传主要通过主流媒体的报道和评论来实现,而舆论则是由民众通过互联网对某一事项自由表达个人的观点和意见来汇聚。从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到上下通达、左右互动的交互传播、圈层传播,信息的流向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改革具体措施上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听从民意、顺应民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把“党的新闻宣传工作”改成“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体现了我们党对舆论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尽管舆论的力量不可小觑,但舆论绝不能完全等同于民意,舆论也分好坏,好的舆论可以成为发展的“推进器”、民意的“晴雨表”、社会的“黏合剂”、道德的“风向标”;不好的舆论可以成为民众的“迷魂汤”、社会的“分离器”、杀人的“软刀子”、动乱的“催化剂”。
 
因此,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全中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时,就必须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互联网上众声喧哗,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就需要认真研究和分析舆论,从而分清好坏,激浊扬清。
 
这里有必要澄清一个概念,即舆情。舆情并不等同于舆论,它指的是潜在的或者显性的舆论的情势。舆论是公开的公众意见,而舆情既包括了公开的公众意见,也包括了尚未公开的潜在的公众意见,通常可分为酝酿期、发展期、爆发期和衰退期。
 
在传统媒体时代,只有经过大众媒体的广泛传播,才有可能唤起人们对某一个社会问题的集中关注,进而形成舆论,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其潜在的情势不太容易把握。
 
但是在互联网时代,公众不再是单纯的受众,同时也成为了信息和观点的表达者和传播者,只要他在网上有所动作,都会被存储和记忆。
 
因此,在传统媒体时代难以寻找蛛丝马迹的舆论情势,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也就变得有迹可循了。舆情研究正是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广泛应用而成为党和政府关注的重要领域。
 
 
对宣传提出新要求
 
这给我们党的宣传思想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当此社会思想多元多变、舆论生态深刻变化之际,舆情研究是回应社会关切、疏导社会情绪、实施舆论引导的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其宗旨就在于还原社会真实的意见构成,为社会凝聚共识、为改革汇聚合力、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动力。
 
时代变化了,现实挑战不同了,党的新闻工作也就必须由重视新闻宣传转向重视新闻舆论,由说服转向引导。
 
在4月19日举行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
 
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
 
总书记再一次明确地向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发出了“上网令”。
 
任何社会风险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都是有先兆和预警的。因此,很多社会危机事件可以通过舆情监测或大数据挖掘来预测,并通过制定相应的预防与应对措施,引导舆论,将风险和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当然,强调要重视新闻舆论,并不是说要放弃新闻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共产主义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仍然要持续不断地宣传,使之成为全国人民共同的遵循。
 
宣传理论和引导舆论是紧密相关、不可分割的,舆论的背后总是体现一定思想理论的倾向。舆论跟着理论走,理论靠着舆论推,这也是规律。
 
提高党的舆论引导能力,重要的是要树立科学的理论思维和正确的思想方法,防止简单化、片面性,要把理论工作和舆论工作更好地结合起来,把理论上的正本清源与舆论上的有效引导结合起来,从而提升宣传思想工作的整体水平。      (转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党的新闻工作,由“宣传”到“舆论”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