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祖文]
来源:[]
发布时间:[2016-06-16 22:49:26]
新农村需要新乡贤。优秀人才不下乡,再多的扶贫资金也没有意义。人的问题,才是整个脱贫攻坚中最关键的问题。脱贫攻坚固然要关注钱、关注物、关注脱贫的精准和具体指标,但我们应该清晰地知道,如果没有人,没有人才,再多的钱砸下去都是白砸。即使今天脱贫了,明天还可能返贫;即使今天繁盛了,明天还可能再衰落。(6月15日 人民网)
“乡贤”一词,是古代中国统治者对乡村社会中有作为的官员,或有崇高威望、为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社会贤达去世后予以表彰的荣誉称号,是对其人生价值的肯定。一般而言,有德行、有才华,成长于乡土,奉献于乡里,在乡民邻里间威望高、口碑好的人,可谓之“乡贤”。再宽泛一点说,只要有才能,有善念,有行动,愿意为农村建设出力的人,都可以称作“乡贤”。
在今年全国两会讨论的《“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中,“加快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一节里有这样的表述:“培育文明乡风、优良家风、新乡贤文化。”今年1月22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意见》,强调发挥离退休干部的优势。目前,湖南湖北等地,已有不少退休官员成为“新乡贤”。
“要继承和弘扬有益于当代的乡贤文化,发挥‘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用他们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育文明乡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深深扎根。”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也明确强调。由此可见,“新乡贤”文化作为一种“软约束”“软治理”,有利于健全乡村居民利益表达机制,营造新乡贤参与家乡建设的氛围,激发村民参与乡村事务的积极性,建设乡村共同体,并提高其凝聚力和自治能力。
当前农村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能人”的流失,也就是缺乏所谓的“乡贤”。因此,要坚持把新乡贤自身优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美丽新村建设相融合,创新活动载体与平台,有效发挥“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提升“新乡贤”的影响力。目前,农村优秀基层干部、乡村教师、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成长于乡土、奉献于乡里,在乡民邻里间威望高、口碑好,正日益成为“新乡贤”的主体。
发展“新乡贤”文化,一方面国家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官员、知识分子和工商界人士“告老还乡”,实现宝贵人才资源从乡村流出到返回乡村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还需要大力发展乡村文化,让文化为“新乡贤”反哺农村作强有力的支撑,做到“血肉丰满”。重塑传统文化自信,重建我们的精神家园,让见贤思齐蔚然成风,这对农村发展有积极意义。 (转自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