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普惠金融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也为我国金融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新常态下,作为普惠金融重要推动力量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迎接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以推动普惠金融服务为着力点,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带来的挑战,应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是农信社必须思考的重要课题。
农信社发展普惠金融的三个关键
(一)普惠金融服务要与商业化经营相平衡。普惠金融不是慈善金融,完全不计成本的普惠服务是不可持续的。农信社兼具政策性金融、普惠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性质。商业与普惠对于农信社而言,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普惠金融责任是农信之底色,丢掉了普惠金融属性,农信社就失去了经营特殊性;商业可持续发展是生存之根基,离开了商业化的可持续性,农村信用社就难以生存立足,关键是平衡好普惠金融责任与商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农信社要致力于加快改革发展,建立现代银行的运行机制,不断发展壮大自身实力,以较强的盈利能力覆盖普惠金融服务的成本,让农户、城镇低收入人群、小微企业等弱势群体享受均等且价格合理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大对农村信用社的政策扶持补贴力度。
(二)普惠金融服务要与时俱进,因势而变。不能满足客户需求的普惠金融服务是毫无意义的。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城乡居民金融需求在发生深刻变化,需要普惠金融服务与时俱进。一是主动因势而变。要适应城镇化发展要求,紧跟农民进城脚步,坚持农民走到哪里,金融服务跟到哪里,着力延伸金融服务范围,拓展城区、城郊、城镇“三城”市场,担当好联系城乡、联结工农的金融纽带。二是主动因需而变。当前,客户需求日益多元化,不仅需要涵盖存贷款、支付结算等基础性金融服务,也需要覆盖消费、理财、租赁、保险、养老等综合性、发展性、增值性金融服务。因此,农信社要着力创新金融服务方式,丰富金融产品体系,提供覆盖不同生活场景的全景式服务和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贯通式服务。三是主动因企而变。加大小贷、微贷技术推广力度,创新“产业链、供应链”融资产品,着力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担保难、融资贵的瓶颈问题,使小微企业获得贷款更加容易,办理业务更加便捷,存贷利率更加优惠,服务费用更加低廉。
(三)普惠金融服务要注重发挥系统优势。对农信社而言,提供普惠金融服务是政策要求,也是错位竞争的优势所在。与此同时,必须要看到普惠金融服务的高成本和高风险,这是单个农信社法人机构所难以承担的。农信社县域法人客观上存在着规模狭小、成本偏高、风险较大、信息闭塞、人才不足的瓶颈,既制约着自身发展,也制约着普惠金融服务的质量与效果。因此,农信社的普惠金融服务要立足自身实际,充分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和规模效益,健全抱团发展机制。就是要按照银监会的要求,推进“小银行+大平台”建设,依托省联社作为“大平台”在人才、信息、技术、政策协调上的优势,强化服务职能建设,重点打造产品研发、科技支撑、风险防控、人力资源建设等中后台服务功能,解决“小银行”自身办不了或办不好的瓶颈问题,补齐“小银行”在市场竞争和普惠金融服务中的短板。通过“小银行”与“大平台”的专业分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全面提升农信社普惠金融的服务水平。
“互联网+”为普惠金融提供了新思路
普惠金融的要义是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普惠金融的广泛包容性客观上决定了普惠金融业务具有风险大、成本高、收益低三大特征。这三大特征如同三座大山横亘在传统金融面前,使得传统金融在推进普惠金融发展方面动力不足。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普惠金融服务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是“长尾效应”颠覆了“二八法则”。以往商业银行经营遵循“二八法则”,侧重于服务大型企业和城市高收入人群,而处于长尾市场的小微企业和农村客户得不到有效的金融服务覆盖。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长尾市场的边际成本大幅降低,甚至可以是零边际成本,长尾市场的总体效益达到或超过“头部市场”,从而彻底颠覆了传统的“二八法则”商业模式。对于银行而言,可以运用互联网技术,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显著降低金融服务的成本和门槛,使得原本不能享受金融服务的人群也能享受到金融服务,实际上也就实现了普惠金融价值。
二是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普惠金融业务的高风险本质上来源于信息不对称,由于小微企业和低收入人群缺乏有效的抵质押物,银行难以甄别还款来源,从而形成高风险。而运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银行可以显著提高风险识别能力,这为小微企业和低收入人群的有效金融服务提供了可能。互联网技术可以有效解决普惠金融业务风险大、成本高、收益低三大难点,因此“互联网+普惠金融”是值得探索的一个全新方向。
“互联网+”时代普惠金融要有新路径
当前,我们已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在对传统金融业态带来深刻改变的同时,也推动着传统金融服务的转型。作为农村地区的普惠金融主力军,新形势下,农信社应该积极探索利用互联网金融手段,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质效。
一是要积极打造全渠道一体化的智能综合门户,打通金融服务全身关节。要改变传统电子银行各渠道分类建设、相互割裂的做法,打造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门户网站、自助设备、电话银行、短信银行等多渠道一体化的智能综合门户,实现多渠道发布、跨渠道协同、全渠道营销,为所有客户群体提供成本更低、更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率先从获取渠道上实现金融普惠。
二是要探索构建贴近“三农”的O2O社区服务平台,直达民生服务“最后一公里”。农村信用社是典型的社区银行,社区是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的核心场所。农信社要以社区为中心,围绕社区周边的商圈,构建线上购买、线下体验的“惠生活”O2O社区服务平台。线上(online)搭建社区电商,提供农副产品超市、特惠商品、金融产品、积分兑换等服务;线下(offline)发展社区商圈和社区金融,依托农信社的网点,打造线下服务中心,开展社区银行业务,实现社区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三流合一”,为社区居民提供更为便利的生活与金融服务。
三是要探索打造7×24小时互联网金融超市,解决城乡居民理财难问题。借鉴互联网理财产品“客户门槛低、操作更便捷、产品标准化”的理念,针对长尾客户,开发低购买起点、高流动性的互联网专属便民理财产品,降低理财业务门槛,扩大普惠金融服务覆盖面,让农户、城乡低收入人群也能通过购买农信社的理财产品实现财产保值增值。
四是通过建设App集群的移动金融生态体系,提供精细个性的随身服务。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和智能移动设备的普及,客户金融服务需求和服务获取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金融服务和交易加速向线上迁移,尤其是以手机银行为代表的移动服务增长迅猛。因此,农信社应该细分客户群体特定使用场景,以App集群为基础,以用户行为分析为核心,以产品交叉销售为目标,打造专业性强、品牌鲜明、用户体验更好的移动金融生态体系,使农村客户、小微企业、城镇居民等各类客户群体的个性化需求都能在手机上得到充分满足。
五是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精准营销和精细风控。在互联网时代,数据是银行的核心资源。农信社要通过大数据技术,充分利用平台内外的所有数据,对客户的需求和行为进行智能预测及分析,实现数字化精准营销和产品的交叉销售,提高客户转化率和忠诚度;同时充分发挥数据信息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在海量数据积累、加工与应用的基础上,做好风险识别、计量与管控。
农信社要通过“互联网+农信”平台建设,充分应用移动化、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新技术,打造强大的全渠道运营能力、洞察与优化能力、线上线下协同营销能力、产品组合与创新能力,形成一个以“三农”、县域经济、中小微企业为核心,集融资、理财、支付、生活服务、社交娱乐为一体的立体式、社会化金融服务体系,使城乡居民乐享平等的普惠金融服务。 (转自《中国农村金融》2015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