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鹏武]
来源:[]
发布时间:[2016-10-11 00:27:11]
三叉神经痛之所以称之为“天下第一痛”,是因为疼痛剧烈,无先兆,而且反复发作,有亲身体验的人畏之如虎。“疼痛起来如同在脸上经历闪电、刀割、电灼,撕裂般,一般持续数秒至1-2分钟。”一位患者这样形容疼痛时的感觉。除了疼痛外,还常伴有面肌抽搐、流泪、流涎、面色潮红、结膜充血等症状,不仅肉体痛苦不堪,还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心理阴影。平遥长龄脑血管病医院院长于明胜说,该院在十多年的探索后,研发出一套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案。
“三叉神经痛,是指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出现的阵发性剧烈疼痛,历时数秒或数分钟,疼痛可由口腔或颜面的任何刺激引起。其病程可呈周期性发作,每次发作期可持续数天或数周,然后有一段自动的缓解期。”于明胜告诉笔者,三叉神经痛最可怕的地方就在于发作前无任何先兆,一日多次反复发作,同时随着病情的加重,间歇期愈来愈短,发作愈加频繁。在经历过一次强烈的疼痛刺激后,病人精神会异常紧张,终生难忘。
三叉神经痛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指找不到确切病因的三叉神经痛。近年来影像医学高速发展,发现了动脉硬化走行变异是引起三叉神经痛的主要原因。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是除了疼痛以外,还有神经系统体征。它可继发于桥小脑角,三叉神经根或半月神经节部位的肿瘤、血管畸形、动脉瘤、蛛网膜炎及多发性硬化等病因,并可查出三叉神经邻近结构的病变体征。于明胜说:“病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最终是导致颅脑细胞异常放电,出现三叉神经脑干细胞诱发电位,疼痛发作。所以说三叉神经痛疼在脸上,但病根在脑子里,诱发电位受轻微的刺激即产生,甚至可自发,所以三叉神经痛常反复发作,难以根治。三叉神经痛有许多诱发因素,如刷牙、洗脸、说话、寒冷刺激等均可引起疼痛。同时有许多敏感点,如上唇、鼻窦外侧、舌缘等处,一旦触碰这些部位,便会引起剧烈疼痛。”
对于三叉神经痛的诊断必须明确,然后对症治疗。传统的治疗方法,对病因明确的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可采取病因治疗,如肿瘤的切除;而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一般采用药物对症治疗。“多数患者对卡马西平的耐受有限,出现药物性肝损害、大便干燥、头晕等副作用,不得不停药忍受剧痛。”于明胜说,因为发病患者年龄大都在50岁以上,对原发性或者继发性(除肿瘤压迫造成)的三叉神经痛,可选择微创介入治疗。
平遥长龄脑血管病医院疼痛科开展微创介入治疗三叉神经痛十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同时也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化学性三叉神经感觉后根的治疗出现失明的问题,为了避免这个问题,改进技术引进北京生产的温控射频热凝仪,在C臂引导下联合神经电刺激引导下精确找到疼痛的神经来治疗,不影响其他神经的正常功能,技术的更新设备的引进虽然解决了副作用,但随之而来的有两个问题,一、有部分患者一年左右即复发,二、面部麻烦感较重。为解决这一问题,于明胜专门赴天津,参加了全国疼痛专家、阿霉素介入治疗三叉神经痛原研者郑宝森教授,举办的国家级科研项目阿霉素介入治疗三叉神经痛学习班,该技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已经写入中国神经病理学疼痛治疗指南,在卵园孔入口精准注射阿霉素,利用其药物逆行的药理作用神经元的小胞体来治疗,结合射的脉冲治疗,减轻患者的麻木感。
阿霉素具有逆行性轴突运输的作用,神经干内注射阿霉素可逆行性轴突运输至相应神经元胞体,阿霉素对外周神经节有高度亲和性,在神经节注射阿霉素可在神经节内高度聚集。(1)神经节内大、中、小神经元同时损伤,是产生面部感觉减退的主要原因。在半月神经节注射阿霉素,药物既可聚集在半月神经节内,又避免了对神经纤维及半月神经节细胞的机械性损伤和压迫。(2)感觉神经节内的中、小神经元发出伤害性感受的细髓Aδ纤维和无髓C类纤维,与痛、温觉有关;大神经元发出粗髓纤维(Aα/Aβ)与本体感觉有关。因此感觉减退的出现可能与司本体感觉的大神经元的损伤有关。阿霉素介入术后面部感觉减退发生率低,与较低浓度阿霉素可损伤感觉神经节内小神经元,而大神经元相对不易受损有关。
“脉冲射频术是对射频热凝术的改进,其原理与射频热凝术基本相同,但高频电流为间歇发出,频率通常为2 Hz,每次发出的高频电流持续20 ms,随后为480 ms静止期,从而使热量散发。”于明胜说,改良脉冲射频的现有参数、提高脉冲射频的治疗效果是目前临床研究热点和难点。近年,关于脉冲射频参数改良的研究涉及脉冲射频的温度(38℃~ 45℃)、时间(120 s~8 min)和频率[2~8赫兹(Hz)]对治疗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均支持,采用Sluijter提出的42℃、2 Hz和 120 s 这一标准脉冲射频参数。Sluijter等认为,脉冲射频引起临床疼痛的减轻是由于电场的作用,而非温度诱导的神经细胞改变,与暴露在电场中的培养细胞非特异性的早期媒介基因(c-Fos)上调及其他基因转录有关。 (转自山西新闻网--三晋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