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光大打破门派之见 让洪洞通背拳走向世界

发扬光大打破门派之见 让洪洞通背拳走向世界

作者:[王文辉 畅格平 高沛]  来源:[]    发布时间:[2016-04-07 22:41:09]

发扬光大打破门派之见  让洪洞通背拳走向世界
——专访临汾洪洞通背拳名誉会长、第八代传人樊汉武大师和临汾洪洞通背拳协会赴港参赛队员一行


李双山会长(左)与樊汉武师傅在韶山为毛主席铜像敬献花篮


一代武术宗师洪洞通背拳第八代传承人樊汉武大师


李双山会长(左)、曹海平(右)与樊汉武师傅


王海龙教练(右)、王璐(左)与樊汉武师傅


洪洞通背拳赴港代表团获奖后合影


广州杨氏太极拳中心主教练高文鉴(前排左三)欢迎樊汉武宗师一行并交流合影


王璐获得一枚金牌


洪洞通背拳钱聿忠教练在南武当山


人民网微视频高沛(左一)、秦晋中原网总编王文辉(中)联合专访了樊汉武大师(右三)和李双山会长(右二),右一为张文杰教练,左三为赴港随行记者王隰斌老师
 

    (秦晋中原网  王文辉  畅格平  高沛  报道)3月5日和6日,在香港第十四届国际武术节上,临汾通背拳协会参赛队员总共获得了16枚金牌,9枚银牌,5枚铜牌的好成绩,获牌总数30枚。临汾洪洞通背拳名誉会长、第八代传人樊汉武大师(77岁)愉快地接受了《人民微视频》和《秦晋中原网》的专访,他愉快地谈到赴香港获奖感受,他说到:
    这次,我们带领参赛运动员到香港参加大赛,确实对我的收获很大,虽然我多年都参加国家级的好多大型比赛,这一次不同的,就是把过去的东西都看到了,对我们确实是一个很大的启发也是一个学习的好机会,过去参加这个比赛呢,大部分每年都是那些东西,我们这次出去以后,把过去师傅们要求的保守不让往外传的东西,我们都带上了,这是我第一次带,过去练通背拳大部分都是练那个母拳,这次呢,尤其是器械,那个烟袋锅,那几乎就是失传了,我们现在运动员(石宝喜)在香港也是得了金牌了,他是一个稀有的器械武术,这回,好多人看了后也是很稀罕的;还有一个我们那个(凤刺镰)就是割麦子和割草的镰刀,一边是镰刀,一边是凤凰的小尾巴,我们的(王莹)练出来以后,经过我们的提前培训,参加比赛也拿了一枚金牌,这是第二个,过去都是没有上过场的;第三个是,我的那个(弧平拐),(弧平拐)以前是表演过双的,单独的没有表演过,这次,我出去把这个表演了,这是器械方面,也拿了个金牌;再还有一个没有上场的,我说的是师傅们过去保守的不让教的,洪洞通背叫“缠手”,“缠手”就是那个叫转圈,陈家沟的太极叫“推手”,我们叫“缠手”,虽然是整个的里边的内涵东西都是一样的,但训练并不一样,区别是我们带“散打”着呢,这次我给我的弟子(蒋立中)表演了一下,也拿了一枚金牌,说表演前我们在台下在那里套一套里,很多各门派的师傅们一看,确实好!真好!没见过,我们就是把它表演出来,如何四两拨千斤,如何快,如何巧,我们把它都体现出来了,意思就是我们走起来是就好比那个满天飞,就在那个场地里,好比那个滑冰和滑雪跳舞一样,唰唰的!就是多年以前不让往外传的,这次呢我都把它搞(表演)出来了,所以说呢,看到别人的练法呢,有很多呢,我们也需要交流学习,我们也大开眼界了,总的来说,我们的李会长也讲了,虽然拿了那么多金牌,但是我们回来也要开个总结会,如何把通背拳安排的再往前发展,现在我们已经快走出国门了,我要教的学生,好多国家也有,像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这都有,他都跟我学过。在对咱们这个国家通背拳多年的发展和贡献当中,我在河南教过十几年,山东、北京五六年,太原就二、三十年,其他时间都是在临汾,目前洪洞通臂拳发展的方面要比以前广一些了,但是离太极拳的发展规模还有一些距离,咱们要向杨氏太极拳和陈氏太极拳学习,要把这个通背拳如何的发展出去,因为这个通背拳,目前来看还是几乎保存的是完整的过去古代的东西,发展的比较少点,一部分是发展,从价值上说,它还有有潜力可挖的,所以,上次几位老师来看我的时候,我给他们一一表演,他们就说:这个东西好,因为什么呢,第一个,能健身,第二个,它防身是很厉害的,过去这些都是不往外传,现在咱们都整理好,准备走向全国,把通背拳传播出去,通背拳目前的发展比以前好的多了,因为过去它太保守,过去保守到什么程度呢,我们学拳首先是不早传,第二个是不对传,这个不早传,大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就是年纪大了以后才传,不能小小的年轻的时候就传授出去,不对传呢就是,师兄弟,弟兄两个,师傅传的东西,不允许你们两个人在一起研究,教授你和他两个徒弟传授的技艺不一样,不允许你们两个人在一起研究,教的你和他两个人的技法不一样,现在呢,我把这个都打破了,因为什么呢,因为这是对通背拳发展的时候的一个(陋习)瓶颈,这么一弄(如果不打破),(通背拳)将来就灭亡了,你不对传,不早传,将来就不行了,也不多传,现在就是说,既然要多传,而且要对传,还要早传,把过去的这种(陋习)都打破,不能这样走了,这样呢,才能使洪洞通背拳发展的才能快了,到现在还有这个(保守的毛病),我经常见到我们通背拳的同行和爱好者就给他们说:不能保守了,我们要传承,要像太极拳学习,你看这个太极拳,人家国际上都有,咱们通臂拳你再不传就会灭亡了,确实不传承的话就灭亡了,所以我这次把我们不外传的“缠手”对练技法都拿出来了, 打破门派保守的不对外传的习惯,总的来说,洪洞通背拳比以前的面(传播范围)大一些了,大一个档次了,你像以前,我在北京(武术大学)学院教拳的时候,我的学生除了西藏的基本上全国范围都有,也有出国的,他们和我时常有联系着,这次去香港参加比赛,一路上,他们知道了都给我打电话联系着,所以这就证明这咱们发展的面(范围)广了,这才有价值的,这一次,我们回来总结总结,把不足的地方改正改正,再一个面对别人有长处的地方,我们都要学习,要做到进攻而不移步,创新而不出道,但是我们再怎么学习他的技术,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都是洪洞人,别人的好处我们都要学习,咱们的长处咱们也要发扬,从这个武术上讲,他们每一个拳种都有特点,在社会上常见的形意拳的功,在咱们山西有两大拳种,一个是形意拳,一个是通背拳,还有一个是(北芦)的鞭杆,就这三个拳种,这是山西的民拳(民间的拳),在社会上人们都说:形意拳的功,形意拳的站桩功夫特别的好,太极拳的柔,太极的柔和练的特别好,八卦的走,八卦走起来是身法,就好比水漂一样,通背拳的手,这几个民拳就好像各有各的绝招一样,通背拳的手法特别的繁多,它就是以快和手法繁多来区分,这几个拳都有特点,所以,我们就要把它们的特点都学习回来成为我们的东西,我们再更好的发展我们的洪洞通背拳,争取以后还要多参加国家级的比赛,走向世界。
    洪洞通背拳,我搞了(练习了)一辈子,参加过许多国家级的比赛,省里和市里的比赛都参加过,尤其是在北京学校的时候,就我一个是民间的老师和教练,别人都是科班出身,只有我一个是从(下边)民间上去的,但是,现在的效果很好,在北京体育学院,跟他们专家和教授都见过洪洞通背拳,包括国家体委都见过,他们对洪洞通背拳的评价很高,一个是一个古老的地方拳种,还有一个是综合的完整的拳种,他们都说:你这个通背拳什么都有,你把它练成什么拳就是什么拳,因为过去很早以前,我在太原小的时候, 交城有一个老道,他说个这个洪洞通背拳是“万拳之母”,但是我为了团结,我不能这么说, 我只有说是:练这个(“连”手)是洪洞通背臂拳的万手之母,这么说是说咱们的拳,不那么说了,根据现在我们多年的考察呀,洪洞通背拳确实很古老,尤其是和太极拳,它们之间有着血缘关系。中央五套擂台赛的时候,(在参加比赛的现场,电视台主持在说,咱们洪洞通背拳是太极拳的前身,按最公正的说法,陈氏太极拳它是清代才有的,清代它有的时候是根据山西临汾(王宗跃)的十三式太极和洪洞的108式合编起来成了陈氏太极的,其他的太极都是根据这个陈氏太极编的,现在陈家沟它也承认,因为它不承认也不行,因为它的祖先就是从咱们(洪洞大槐树)去时带的,它们姓陈,都承认是他的前身,不管前身也好,不管什么也好,肯定是有血缘关系的,这一点都是大家所共识的,因为现在的发展有很多说的是不利于团结的话了,就那么先搁置着吧。
    张文杰(随队参赛教练):这次去香港参加比赛感触比较深,平常是在国内参加的比赛,这一次是在香港参加的国际比赛,对于我们洪洞通背拳来说,主要一点是想法走出国门,怎么能发展,把通背拳发扬光大,对于我们通背拳师兄弟们都有责任感的,我参赛表演的是通臂拳“四门枪”,也夺得了一枚金牌。
    王隰斌(临汾晚报随行记者):这次随着临汾市通背拳协会赴港代表团一行,一共走了15天,每一站,他们这些队员都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也展示了洪洞通背拳的魅力和洪洞通背臂拳的文化瑰宝,对于洪洞通臂拳的评价,不是我说,而是古人说,早在1854年的时候,洪洞(马牧许志元)弟弟(许馨元)就说过:洪洞通背拳是集所有而大成,它是万山之岳,百川之海,它对洪洞通背拳的评价就是这样的,那么到了民国1936年的时候,一代通背拳大师范一奎大师也说过:洪洞通背拳是“拳艺之源”,所有拳艺之源,对于洪洞通臂拳的这个概括呢,我通过几年的研究呢,也就是说:它是在宋太祖的三十二式和戚继光的三十二式上边发展而来,它应该成熟于明朝中期,这个历史呢也就是说在洪洞也可以说是一个将军之县,从洪洞万历年间创立县志到现在清朝末年一共有125位将军,这个都不包括从明代到清代(湖北的红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将军之县是湖北的当年从明代到清代仅洪洞就125位将军,而且洪洞历史上最高的将军做到哪一个位置呢,就是(锁钥东南)的总兵(魏胜仇),这说明洪洞通背拳在明代,我是从2012年接触洪洞通背拳的资料的,我小时候在隰县也学过两年的通背拳,这个洪洞通背拳是隰县的富裕人家,用(十担)麦子请的洪洞姓贺的传播的到隰县的,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他们打的就是那个形拳,就是架势比较舒展大方也有表演性质,,也比较实用,我的恩师也说过:(板、搂、斧、列、叉)在这里边呢,而且,通过我这几年看呢,洪洞通背拳的《拳精总论》,在这里边就是说(进靠缠绕xxx)这是洪洞通背拳的精华所在,也是散打所在,(引诱回春知胜负)就是说《拳精总论》里说的很清楚,如果要把它的文化,像我们王老师也拜了师了,他要是把这个文化听懂,把这个《总论》研究,要学武术,我觉得是走的是捷径,通过这一次在香港展示洪洞通背拳,我也看到,他们平时训练也比较刻苦,在场上一招一式也是比较认真的,美中不足的地方是,拳拳相比是时候,咱们也有差的地方,所以说:无论是太极拳,咏春拳等,那里边是有高手的,很多,拳用一句话说:那就是“悟"出来的,是修炼出来的, 也希望我们洪洞人和大槐树之乡的所有群众,就是把这个文化拾起来,不要把它遗漏,通过我这几年的调查,我也看了,在汾河两岸,洪洞通背拳这几年的传承,可以用《清明上河图》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它那个就是说乡乡有拳法,村村有学拳的,而且洪洞人的这个武德,我调查当中,这也是相当的深厚,他们一代人一代人,在那个战乱的年月,保家,靠保镖为生的时候,徒弟从来不抢师傅的饭碗,每个人一块, 他们最远的时候发展到晋中一带,可以每一个县,你比如说(红段)的那一块,那就是说,(贺怀壁和张秀德的)高弟了,他们保镖的方向就是往霍州以北,那么说也有到河南的,给(董家)保镖的贺家,他们是到河南(甘肃)的,(张秀德)那一支也是河南一直往南的,所以说:洪洞通臂拳的这个武德从古到今,也值得我们的后人去学习吧!
    张彦平(临汾洪洞通背拳协会秘书长):做为我来讲吧,这是第一次,没想到,我说的这个有三四个没想到,第一个没想到是49岁开始练习了通背拳,第二个没想到是53岁时参加在香港举办的国际武术比赛,没想到还拿了一块铜牌,这都是师傅教导的结果,对这次比赛,我感觉到还是比较震撼,所以我就在回来的路上就建议,我说我们临汾市通背拳协会以后应该定期的进行比赛,让大家能够找到差距,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的提高,这是我的一个建议,对这次的比赛我是初次参加,就感觉到比较震撼,大世面,大场面,我要说的就是这么多。
    王璐(女,临汾洪洞通背拳协会副秘书长):首先是非常的高兴,作为我初次也是第一次参加这么大规模的比赛,而且还获得了一块金牌,心里非常的开心,同时呢也非常感谢我的师傅和我的师兄,我的师姐、师弟们对我的帮助,最重要的是通过我们这次参加香港国际武术节的比赛,想让我们临汾洪洞通背拳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要必须借助我们尧文化这个平台,通过在我们尧都这块热土上,把这个通背拳文化宣传的更热,让人人都能参与进来。
 
发扬光大打破门派之见 让洪洞通背拳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