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练会集体合影
10月10日,洪洞县举办了第三届中国洪洞通背拳研讨演练会。来自该县的百余名通背拳拳友、传统武术爱好者纷纷登台亮相,一展英姿。
洪洞通背拳是中华武林中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所谓通背:通者,即四面八方、四通八达、来往无阻也;背者,脊背也。通背之意乃为:气沉丹田,劲由腰发,精、气、神,由背部通过,便于全身,达于四梢,上下贯通,奥妙无穷。
洪洞通背拳第八代大师秦根基正在演练通背拳套路(资料图)
通背拳论曰:
一招精通百招明,博多而荒艺不成。
内坚外勇金刚体,延年益寿不老松。
出手似电全在意,千变万化一瞬间。
滚拴脱拴多微妙,无拳无意奇更奇。
(摘自《中国洪洞通背拳》 秦根基 卫明著)
该拳种的主要特点是:进手而缠,随式而绕,侧身而入,闪警巧取。中国武术十大名教授、九段名师、通背拳武学大师马贤达先生称:“洪洞通背,武之瑰宝。”
洪洞通背拳分母拳和子拳两大类,具有完整的套路体系,分别为母拳套路、子拳套路、器械套路、对练套路四大类。母拳为九排一百单八式;子拳为行拳二十四式、行拳二十八式、散打七十二着、短打一百零八着、单手套路十路、秘诀套路三十二路套手和二十七路缠手。本次演练会众多通背拳好手纷纷展演了多种通背拳套路。
器械则有长、短、杂、软四种,各种器械都有多路演练套路。下面请欣赏四大类器械演练。
在山西省体育局原局长王春元为《中国洪洞通背拳》作的序言中,是这样探究通背拳的起源的:“究其根源来之于几千年来农业社会的战乱和争水。洪洞地处黄河中下游,土地肥沃,人口密集,是兵家必争之地,人们从维护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出发就要健身练武。洪洞土地平展易于浇灌但又十年九旱,关键时节能否浇一次庄家,便决定着年成的丰欠。而水的多少,地的远近,一家一户一村一庄争水打架变成了家常便饭。凡沿水而居的地方便村村请拳师,年轻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学打拳就成了常例。”而镰刀由农具演变为兵器,甚至有了完整的演练套路,则是对这一观点的有力佐证。当然,现在洪洞人演练通背拳和器械,更多的是出于强身健体的目的,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
九节鞭(现场软兵器演练照片)
经初步考证, 该拳种起源和盛传于明清时期。据河南温县《陈氏家谱》记载,结合洪洞地方传说及洪洞通背拳历代传人著述,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陈氏太极拳始祖陈卜,由山西泽州(晋城)原籍迁居洪洞习武传艺,教授拳术,曾在大槐树广济寺看寺护院。后官府移民时令其押解移民而全家移居河南温县陈家沟,并设立拳社,广收门徒。陈氏太极拳的《拳经总歌》和洪洞通背拳的《拳经总论》,两文几乎完全一致,均为七言二十二句,仅有个别字不同。二者只是套路形式结构不同,在理论、动作和名称方面也相差无几。所以本次演练会特意邀请了众多太极拳爱好者参加。
(转自洪洞县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