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尧文化的精神脉动
“华夏之根 文明之旅”尧文化旅游招商系列活动之“帝尧文化·旅游·经济研讨会”专家发言,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天津师范大学社科处处长杜勇主旨发言
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天津师范大学社科处处长杜勇主旨发言
(秦晋中原网 报道)尧为我国传说时代的五帝之一。其都邑所在古称冀州,或谓平阳,即今山西临汾,有陶寺考古遗址与文献相印证,应无可疑。尧舜时代,中国早期国家正在孕育形成之中,上古文明的大门即将开启了。
帝尧被推崇为“修己以安民”的古代圣人,孔子曾给予很高的评价:“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论语·泰伯》)五帝时代,尧德、舜孝、禹功,卓然高标,为后世所称颂。孟子以为“人皆可以为尧舜”,毛泽东更有“六亿神州尽舜尧”的政治理想,诗圣杜甫则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似乎冷静地道出了社会道德建设的艰难。历史发展到今天,坚持以法治国的根本方略,但以德治国仍须相辅而行。治国者无论职位高低,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相应的道德修养,都会使国家付出更高的法治成本,甚至使滞后于实践的法律制度黯然失色。在这个问题上,帝尧文化的传统精神或许会给我们不少有益的启示。
对于尧舜时代,我们当然不必像古人那样把它设想为人类文明的黄金时代。但是,对其政治实践所体现的跨越时空的普适价值观,却是今天我们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就帝尧文化的精神内涵来说,先秦儒家已作过精辟的概括,这就是“天下为公”。《礼记·礼运》篇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脩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段话是否为孔子所说,不必深究,但它所体现的治国理念,却闪烁着帝尧文化的思想光辉。
以尧舜时代为“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是相对于三代“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而言的。所谓“天下为公”,是说尧舜不把君位作为一家一姓的私有物,而是选贤举能,掌治天下。东汉经学家郑玄说:“公,犹共也,禅位授玺,不家之。”唐代孔颖达云:“为公,谓揖让而授圣德,不私传子孙。”《说苑·至公》篇也说:“《书》曰:‘不偏不党,王道荡荡。’言至公也。古有行大公者,帝尧是也。贵为天子,得舜而传之,不私于子孙也。”尧舜时代,众多部落围绕一个中心部落国结成联盟,已粗具国家的雏形。在这个部落联合体中,尧、舜、四岳、鲧、禹、契、弃、皋陶、伯益等人,既是联合体的重要成员,又是自己部落国的首领。其中尧为祁姓,舜为姚姓,四岳为姜姓,鲧、禹为姒姓,殷人始祖契为子姓、周人始祖弃为姬姓,皋陶、伯益则为东夷族人。帝尧年老之后,并未把部落联合体首领的职位传给自己的嗣子丹朱,而是听取四岳等人的意见,经过一番实践上的考察,推举虞舜为部落联合体的领导人。舜年老之后,又传君位于大禹。这就是儒家艳称的禅让制,孟子称之为“天与贤,则与贤”,把“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看作选任君主的法理性依据。所以《礼运》篇所说“选贤与能”,实际指的是尧舜部落联合体最高领导人的选任,而非一般臣工。虽然对于禅让制的认知,目前还有很多晦暗不明的地方,但当时部落联合体的最高领导人不在一家一姓内部私相传授,还是多少带有天下为天下人共有共享的原始民主意蕴。不把天下或国家作为当权者的私产,不搞带有专制独裁烙印的世袭制,这种“天下为公”的国家认同理念,对于国家制度建设的积极作用恐怕是不分古今的。
“天下为公”的国家认同理念,必然要求部落联合体的领导者把天下民众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吕氏春秋·贵公》说:“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六韬·武韬》说:“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惟有道者处之。”何为“有道者”?帝尧曾对舜说:“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论语·尧曰》)这是说,上天把统治国家的大命托付给你了,一定要真诚地坚守中道。如果天下的百姓都陷于困苦贫穷,上天给你的禄位也就永远终止了。这个中道,就是要治理国家的万民之主,不是以个人私利为先,也不只是考虑少数特权阶层的利益,而是立政为民,关心人民疾苦,追求社会公平公正。用《礼运》篇的话说,就是“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老弱残疾、鳏寡孤独者是社会弱势群体,他们都能有所终、有所养,体现的正是社会的公平正义。帝尧观象制历,敬授民时;殚精竭虑,消除水患,即是心系天下、关怀民生的表现。《说苑·君道》说:“尧存心于天下,加志于穷民,痛万姓之罹罪,忧众生之不遂也。有一民饥,则曰此我饥之也;有一人寒,则曰此我寒之也;一民有罪,则曰此我陷之也。”这种以民为本的的伦理价值和道德风范,正是至真至善的华夏民族精神的写照。
“天下为公”的国家认同理念,还要求“讲信修睦”,营造诚信、和谐的社会环境,以保障社会有序运行。据《尚书·尧典》载,帝尧曾批评自己的儿子丹朱“嚚讼”无礼,即“不忠信为嚚,又好争讼”。孟子说:“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孟子·梁惠王上》)说明忠信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尧典》又说:舜为“瞽子,父顽,母嚚,象傲,克谐。”是说尽管舜的父亲不辨善恶,母亲不讲忠信,弟弟象傲慢而不友善,但舜还是能用孝行和美德感化他们,与他们和谐相处。舜的这些德行得到帝尧的的肯定和褒扬,成为继承君位的重要条件。帝尧还让“伯夷主礼,龙、夔教舞”,以礼乐文明教化天下。故《尧典》说帝尧“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是说帝尧能够发扬其才智美德,使家族和睦融洽,又辨明百官职守,使天下各国调协和顺,民众也变得友善和睦了。可见讲诚信、促和谐、重礼仪,也是帝尧文化的精神内涵之一。
帝尧时代处于中国古代文明的童年时期,其文化精神已从多方面折射出来。钱穆先生曾说:“一个人幼年时期虽记不清楚,但极重要。有些事可以影响他一生,成了他深沉潜在的精神。他长大后,追忆儿时,虽不免搀杂他后来的想像,可是背后操纵这想像的仍有他儿时留下来的成分。这就是说,我们从文化的大体上看古史,纵有后人的想像,仍然充满着古人的基本精神。”就帝尧文化来说,其基本精神可化约为“天下为公”的国家认同理念,选任贤能、立政为民、诚信友善、和谐重礼等则为其精神内涵中的荦荦大者。这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伦理元素,显然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所体现和脉动,显示出跨越时空的永恒魅力和时代价值。因此,弘扬帝尧文化精神,既是加强精神文明和道德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推进社会发展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需求。
临汾作尧都所在地,帝尧文化有着深厚的积淀,与陶寺考古遗址相映生辉。这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她不仅使临汾地方文化独具特色,使之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而且极大地丰富了临汾旅游事业的文化内涵,对于促进当地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发掘帝尧文化的精神内涵,加强帝尧文化的平台建设,开发帝尧文化的特色产品,保护帝尧文化的考古遗存,改善帝尧文化的生态环境,必将进一步推动晋南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的台阶。(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天津师范大学社科处处长杜勇主旨发言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