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晋中原网 王文辉 特约通讯员 陈萍 报道)深秋时节,田地里匍匐着的红薯秧,经了秋霜的蹂躏,渐渐失去了蓬勃的活力。这时,正是收获红薯的最佳时期。尧都区大阳镇的一块儿地里,老杨熟练的将霜打了的红薯秧割断并清理出地块,秧子根部那被撑得鼓涨爆裂的土地裂缝中粉嘟嘟的红薯也若隐若现。只见老杨用镢头在偏离红薯的地方用力刨挖,一个个在根系上缀连着的红薯,便像出土文物一样被翻了出来,带着泥土的潮湿气息,如同刚刚水洗过一般粉嫩鲜艳,好一个丰收年啊!老杨伸伸腰,抹了把头上的汗珠,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正此时,田陇上走来了西装革履的一行人,与乡土气息看似格格不入又融为一体,无比的和谐,原来是上次来过的尧都农商银行的清收人,他们也常来村里讲解金融知识呢!
老杨见到来人,急忙停下手里的活儿,从口袋里掏出五千块钱,“这是我这几天筹下的,正打算整了地就去咱网点呢!等过段时间把这红薯再卖了,这钱呀,就凑够了”老人随意的抹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水,笃定地说道。
老杨是地地道道的庄稼人,二十年前在尧都农商银行贷款用于购买化肥,老两口每天早出晚归,汗水和心血都洒在了这片土地上,不曾想当年收成不好,未能按时还款。屋漏偏逢连夜雨,在一次下地路途中,由于下雨路滑,三轮车连车带人翻在了地沟里,右腿严重受伤。“顾不了庄稼了,还得照顾我,现在不影响生活,就是偶尔还会疼。”休息的时候,老杨捶着腿,跟清收人员聊着天,这已经是第二次与他在这片红薯地里商讨贷款还款事宜了。
第一次见面,是一个初秋的午后,清收人员一路打听摸索着见到了地里干活儿的老杨,说明来意,他热情的把清收人员请进了家里。这是一个在窑房两边自己砌起来的便易板房,老两口挤在狭窄的屋子里,聊起了自己的生活。“中间的房子俩儿子住着呢,前后脚都刚结了婚,家里啥也没有,就这俩房子能腾出来给孩子住,我们老了,凑活一下没事儿。”“这个贷款我记得,这么多年了,这利息……得不少了吧,后来家里实在是没钱了,不然也不想欠着公家的钱。”看着老杨愁眉不展,清收人员连忙宽慰,并积极传达了现在清收活动中的大形势和好政策,才使他展开眉头:“感谢尧都农商银行,从前就是帮我脱贫,这钱用了这么些年,我已经满心愧疚了,现在有这样一个机会,我不是那赖债户,我一定想办法还!”简陋的房间、坚定地眼神,这一切都深深触动着清收人员的心。仅仅几天后,清收人员就接到了老杨的电话:“我这几天筹了一部分,你们过来拿,剩下的钱,我联系好了收红薯的人,等卖了,就能把这钱还上了!"
然而到了约定的时间,老杨却没再接通电话,正巧赶上“双节”期间,清收人员便专程带着礼品和节日的祝福,来到家里慰问,关心着老杨的生活,没有主动再提及贷款的事,反而是老杨主动提出:“过两天钱拿到手,就一起去把这笔贷款清了吧,算下来是放假期间,真的麻烦你们了。”
两天后,在拿到结清贷款凭证时,老杨感慨着说到:“说实话,那几天犹豫了,这钱,本想再收拾一下房子,但又一想,钱永远都不够花,不能总把‘欠债还钱’排在后面吧,你们中秋来看我,我真的很意外,也很感动,也想清楚了,只有把账结清了,这日子,才能真的舒心!”
空落落的红薯地里即将迎来秋冬的瑞雪,而明年秋天又将结出新的果实,这片土地见证了贷户为求无愧于心积极筹集欠款的感人事迹,见证了尧商人用真诚谱写的奋斗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