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州梁衡研究会:留住美丽乡村乡情乡愁

霍州梁衡研究会:留住美丽乡村乡情乡愁

作者:[王文辉 杨武锁]  来源:[]    发布时间:[2017-07-14 00:34:46]

霍州梁衡研究会:留住美丽乡村乡情乡愁
“美丽乡村”乡愁文化研讨会在霍州梁衡研究会召开



霍州市市委书记崔山原 , 霍州市市委副书记、市长黄晓君先后发言


梁衡先生(左一)发言,霍州市市委书记崔山原(右二) , 霍州市市委副书记、市长黄晓君(右一),霍州市市委副书记高雅铭,霍州市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郭丽华(右三), 霍州市副市长晋学斌(右四) 等领导学者先后发言


梁衡先生发言


霍州市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郭丽华作总结发言




霍州梁衡研究会会长郭思红(右一)发言








《中国剪报》创始社长王荣泰发言


霍州市副市长吕文博发言


霍州市朱壮军发言


中国林业文联常务副主席李青松


霍州市企业家张华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仪址图书馆馆长刘纯学


李国忠发言


新华社主任编辑操风琴


《人民日报》文艺部记者王子潇


光明日报社《中华读书报》总编助理舒晋瑜


《人民文学》副编审杨海蒂


中央电视台高级记者董岩


《中国绿色时报》记者赵向往


国家档案局《中国档案》记者 纪方超


《三门峡日报》法制部主任纪雨橦






 

    (秦晋中原网  王文辉  特约通讯员  杨武锁  报道)7月11日下午,“美丽乡村及乡愁文化研讨会”在在位于霍州市一中的霍州梁衡研究会大楼召开了,这在全国还是首个以乡愁为主题的文化研讨会,自从习总书记提出“留住乡愁”这个命题后,全国各地都在追寻乡愁之根,打造乡愁之旅。此次在霍州市的召开意义分同凡响。
    参加美丽乡村·乡愁文化研讨会的有:
    李青松:中国林业文联常务副主席
    史江民:《人民日报》社人民网党委办主任
    王子潇:《人民日报》文艺部记者
    赵向往:《中国绿色时报》记者
    舒晋瑜:光明日报社《中华读书报》总编助理
    董岩:中央电视台高级记者
    陈新华:中国东方歌舞团监事会副主席
    刘聪博:陕西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刘纯学: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仪址图书馆馆长
    王洪敏: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党政办科长
    王荣泰:《中国剪报》创始社长
    辛耀峰:陕西省佳县县委书记
    赵雄飞:陕西省府谷县国土资源局局长
    郑永峰:陕西省府谷县民营经济试验区管委办主任
    操风琴:新华社主任编辑
    杨海蒂:《人民文学》副编审
    朱山林:天津大明伟业大连海路通公司总经理
    纪雨橦:《三门峡日报》法制部主任    
    纪方超:国家档案局《中国档案》记者
    崔山原  霍州市市委书记  
    黄晓君  霍州市市委副书记、市长  
    高雅铭  霍州市市委副书记
    郭丽华  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晋学斌  霍州市副市长
    吕文博  霍州市副市长
    霍州市直单位负责人:宣传部 文化局 教育局 文物局 市志办 党史办 文 联 电视台 报 社  市一中、市二中 、三中、四中、实验中学、职中、新华书店
    梁衡研究会当地会员50多人。
    崔山原、黄晓君、郭丽华在美丽乡村·乡愁文化研讨会上分别发言。吕文博副市长主持了研讨会。国家林业文联常务副主席李青松发言。陕西咸阳职业学院刘聪博赠送研究会《梁衡散文大学生读本》和《西北文学》杂志。
 
相关链接:

梁衡先生发言摘要

    什么是乡愁?就是乡村的文化记忆。因为大多数中国人都来自乡村,所以乡村记忆也即是民族记忆、祖国记忆。乡愁并不是过去乡村的所有记忆,那样就成了记忆垃圾。正如历史也也不是所有记忆的堆积。宋人吴文英有一句名词:“何处合为秋,离人心上秋。”社会在变,已经由农耕社会进入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乡愁是我们这些“离人”,离开了乡村的人心上放不下的惦念,抹不去的春秋。乡愁的核心是乡土文化、特色人文。是发生过的,现在仍然起着积极作用的文化遗产。比如某个村庄过去的人、事和实物,它现在仍有知识、思想、审美等方面的价值和教育传承作用,这就是一段乡愁。现在农村收麦子早已用上联合收割机,但一个碾场的石滚子,却保存了过去的农耕文化,有厚重之美、沧桑之美。这就是乡愁。所以我们的使命是:挖掘乡愁里的文化,留住有文化的乡愁。什么叫美丽乡村?文化加美景。有文化积累的乡村,也即是有乡愁的乡村才美丽,如生态文化、民俗文化、地方文化、名人文化等等。所以留住乡愁又和建设美丽乡村、发展地方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
    留住乡愁要有一个抓手,要找到一个标志,我们搞新闻的叫“由头”。它可以是一棵树,一处老房子,一段故事,或一个人物。就是找到一个题目,借题发挥,溯本求源。再顺流而下,吸纳支流,形成了一条文化之河,聚积成一个文化的湖泊,就是一块可以照见历史的明镜。
    近些年我和朋友们做了一些挖掘地方文化的工作,也即是梳理乡愁的工作。比如去年在陕北府谷的长城脚下发现了一棵奇树,并发表了一篇文章《中华版图柏》。当地以此为主题,建成了中国第一个人文森林公园,挖掘保存了边塞文化、长城文化、黄河文化。20多年前,我考察常州的瞿秋白故居,在故居门前,挖掘出了当地已经消失的“觅渡桥”这个旧址,由此引深、阐述了革命先烈瞿秋白的觅渡人生,发表了《觅渡,觅渡,渡何处》。后来本文入选中学课本,充实了秋白故居的文化含量,为古城常州留住了一段乡愁。去年常州市专门为这篇文章发表20年开了一个研讨会。
    今天的乡愁研讨会为什么在霍州召开呢?霍州是我的家乡。这里保留了我的一段乡愁。但只是个人的记忆没有什么价值,它必须转化为社会的民众的记忆,上升到文化层面。我的家乡是一个产麦区,我头脑里保存了许多夏天和麦收的记忆。早在1984年我即发表了一篇短文《夏感》,很巧,正好666个字。2001年被选入初中课本使用至今。于是我个人的乡愁,便变成了亿万中小学生的乡愁,成了农耕文化的记忆。我出生的小山村叫下马洼,这好有说法。当年李渊父子从太原起兵,过此地打到长安而得天下。因唐太宗过这个村时下马、驻兵因而名“下马洼”。村里文化积淀深厚,风光秀丽,有两庙、一阁、一塔、三河、数泉。九道山梁,如九龙起舞。今年春节,我回了一次阔别60年的家乡,重温乡村记忆,写了一篇《何处是乡愁》发在三月份的《人民日报》上。于是这个乡愁就更放大了。从唐太宗到今人,从历史文化、民俗文化、麦收文化、生态文化直至乡里崇文重教的传统,一个完整的乡村记忆就呈现出来了。半年来,村里借势建设美丽乡村,发展旅游,渐成气候。我也很为家乡的兴旺而自豪,为村口的大门楼拟了一副对联,述其渊源:唐宗曾下马,旌旗西去建大唐; 梁氏此开宗,紫气东来绕九梁。其实每个村子都有自己的文化名片,就看我们是不是仔细挖掘。今天我们讨论乡愁文化以下马洼和霍州为例,也算是一次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当然,乡愁不只是说一个乡村,它泛指家乡、地方文化。可以是一个村,也可以是一个县、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

霍州梁衡研究会:留住美丽乡村乡情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