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穴居活化石 地平线下古村落

人类穴居活化石 地平线下古村落

作者:[王文辉]  来源:[]    发布时间:[2015-05-22 16:54:49]

人类穴居活化石  地平线下古村落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旅游精品三门峡市陕州地坑院景区


陕县甘山风景区服务区一角

    秦晋中原网  王文辉  摄影报道  5月21日下午,参加三门峡黄河旅游节报道的记者参访团一行来到位于三门峡市陕县张汴乡曲村地坑院旅游休闲度假区参观。
    地坑院,又名天井窑院,起源于人类早期穴居,据专家考证,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当地人民勤劳智慧、富有创新精神的历史见证,是了解黄土高原民风民俗的一大景观,是中国民居中最有特色的生土建筑之一,更是研究人类原始“穴居”演进史的实物见证,是中华文明长河中历史遗产的精彩篇章。这种奇特的民居形式,在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


“高阳山温泉杯”全国山地自行车邀请赛冠名单位试营业的高阳山温泉国际度假区温泉中心


“高阳山温泉杯”全国山地自行车邀请赛冠名单位试营业的高阳山温泉国际度假区温泉中心外景

    陕县地处黄土高原的边缘,是西周时期“周召分陕”之地,辖区内张村塬、张汴塬、东凡塬,四周陡峭,顶部平坦,土质粘硬,地下水位较深,这种独特的地理条件,加之少雨的干旱气候,是地坑院出现并延续千年的主要原因。据不完全统计,在陕县集中连片的地坑院村落有100多个,分布在县内6个乡镇,有近10000座院子,现存院子最早的有200多年的历史,居住已有六代人。


陕县张汴乡曲村地坑院旅游休闲度假区内农家地坑院


陕县张汴乡曲村地坑院旅游休闲度假区

    建成的地坑院呈长方形和正方形,边长1215米,深度67米,院子四壁挖1012个窑洞,窑洞高3米左右,进深8—12米,宽4米左右,窑洞2米以下的墙壁为垂直,两米以上至顶端为圆拱形,把其中一孔窑洞凿成斜坡,为阶梯形通向地面,称作门洞,供住户出入。窑院窑洞一般是偶数,有8孔、10孔、12孔等,根据方位的不同,窑洞的重要性不同,用途各异,有主窑、客窑、厨窑、牲口窑、茅厕等,正对门洞向阳的一面是长辈居住的主窑,左右为侧窑,主窑一门三窗,其它窑洞一门两窗,主窑比其它窑洞都要宽大,以显示主人地位的尊贵。在地坑院上面,为了防止行人、牲畜掉下去,同时也为了在下雨时雨水流不到院内,主人都要在四周修建一圈高40公分左右的拦马墙。拦马墙有用砖砌和土砌两种。居住在院内,排水和防渗是最主要的事情,这样可保证窑院的安全。在院中一角落挖“渗井”来解决排水,井直径为1米,深5—7米,底部垫上炉渣,上面井口用青石板盖上,主要用来积蓄雨水,另外,在门洞的一侧挖有一个直径1米,深30米的水井,供人们生活用水。地坑院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夏天窑洞内温度和地面相差10度,外面37度高温酷热难耐时,窑内温度只有20多度;而到冬天,地面温度零下七八度时,窑洞内温度在10度以上,人称“天然空调,恒温住宅”。同时还具有防风、防水、隔音,安全清静的特点;建筑多采用券拱顶,抗压防震,坚固耐用。地坑院一般为独门独院,也有二进院、三进院和多院组合。现在为了发展旅游业、方便旅客,将相连的几个窑院打通,互为贯通,更方便游客参观和交流。
    地坑院建造时十分讲究,要看风水,围绕阴阳鱼的八个方位,选取正东、正南、正北和正西的朝向来建造,可分为东镇宅、南离宅、北坎宅和西兑宅。地坑院的构造十分巧妙,它卧于大地之中,同大地脉搏共震,站在院中看天空,天似穹窿,是天地之合的缩影,也是“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反应,是人与自然和睦相处,人类繁衍生息的典范,同今天我们所讲的构建和谐社会不谋而合,由此可见,地坑院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是对地坑院的真实写照,老百姓称它是“地下的北京四合院”,建筑专家们称它是“世界生土建筑的绝妙之笔”、“刻在大地上的符号”、“地平线下的村庄”。德国人鲁道夫斯基最早形成文字向世界介绍了中国的地坑院,他在《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一书中称窑洞建筑为“大胆的创作、洗练的手法、抽象的语言、严密的造型”,对窑洞建筑做了确切概括。
    地坑院这一民居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正在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救和保护“地坑院”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市、县党委、政府将将地坑院的保护开发工作提上了议事日程。注册了“地坑院”商标、编制了地坑院文化旅游区开发建设详细规划、投资3000多万元对地坑院进行了有效保护和开发建设,建成了地坑院旅游度假村和豫西民俗博物馆等设施。
    近几年,通过一系列声势浩大的媒体宣传和“走出去、请进来”专题推介活动,扩大了地坑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每年来参观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日本、韩国、英国、美国、新加坡、法国等外宾均有团队来此参观或小住,享受豫西质朴的风俗人情。2005年被河南省文物局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中国艺术摄影家学会命名为“摄影创作基地”。2007年陕县正式命名为“中国地坑院文化之乡”,2010年6月“地坑院营造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目前,地坑院的大规模保护开发工作正在进行中,预计今年“十一”前景区建设初具规模,并具备接待游客条件。他们计划通过2-3年的开发建设,将其打造成独具民俗特色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陕县张汴乡曲村地坑院旅游休闲度假区


陕县张汴乡曲村地坑院旅游休闲度假区


陕县张汴乡曲村地坑院旅游休闲度假区内新落成的曲村曲星桥

    近年来,在陕县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不断加大对全县旅游业开发力度,陕州地坑院迈出了新的步伐,目前,陕州地坑院成立了景区管理处,正在进行全面的开发。陕州地坑院共23平方公里,涉及8个村庄一轴一镇三大板块,8个村庄分别为北营、庙后、西王、刘寺、张汴、西过、曲村、窑底。其中北营景区分三部分,分别为生态观光区、核心游览区、休闲度假区三大片区。其中,核心游览区是旅游区重点建设部分,总投资5个亿,包括民俗风尚、传统技艺、时光留痕三个区,主要有五个建设单元构成。一是民俗文化园,包括休闲广场、游客服务中心和21座地坑院,以文化传承为主线,一院一特色,在体现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变革的同时,凸显豫西地区的民俗特色,突出剪纸、澄泥砚、婚俗表演等地域特色。二是功能院区,主要由接待中心、会议中心、餐厅等功能院组成。三是易苑,建设四星级的高档地坑院宾馆,由中间的一个圆形地坑院和四周的24座方形地坑院按易经八卦的方位进行排列,并将陕县矿温泉资源结合其中。四是陕州老城一条街,荟萃豫西传统特色小吃,使游客在体验地坑院及豫西文化民俗的同时,更能品尝到豫西的美食。五是观光购物区,在景区制高点建有观光凉亭,可将景区和陕县县城的全貌一览无余,建设的古建筑购物街,游客可以购买一些特色产品。

人类穴居活化石 地平线下古村落